|2015-2| #媒体# 广州艺术青年"占领"广东美术馆 “ 机构生产———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开幕
2015-02-13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颜亮
2月11日,“机构生产———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担任总策划。从字面上看,这是一个极难操作的计划。过去几十年,“当代艺术”概念在广州提出后,一直处于野生的状态,再加上对象又集中在最具反叛性的青年身上,要想对其归纳总结并非易事。从展览现场来看,破解难题,广东美术馆采用的是考察“机构”的方式。
依据广东美术馆对于广州当代艺术“机构”的定义划分,本次展览共分为5个单元,分别是“学院超链接”(由胡斌策划)、“黄边时间”(由李耀团队策划)、“在小洲:你想/你能干点啥?———2015小洲艺术生态抽样调查报告”(由胡震策划)、“转换”(由李冠宇团队策划),以及“游走于虚实之间”(由w x团队策划)。
正是因为这种“机构”的丰富性,相比平时广东美术馆其他大型展览,本次展览显得更加鲜活和有趣,确实是对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是一种切片式的呈现。但展览本身也反映出了很多广州本地当代艺术的问题,它同北京、成都的青年当代艺术相对,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少有让人感到惊喜的作品。
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
成就新时期文化语境中的健康力量
南都:广东美术馆这么大的平台给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做展览,你的考虑是什么?
罗一平:有几个考虑。首先是广东美术馆未来对当代艺术走向的考虑。2011年到2012年,我做了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广东当代艺术家很少,尤其是能进入国际当代艺术视野的更少;另外,在这一批很少的人下面,第二梯队几乎没有,这些年轻艺术家究竟在哪里?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所以从2013年开始,我们就一直试图去关注那些刚出头的艺术家,希望能发现他们的潜力,作为我们的培养梯队,然后再推向全国。但最终能纳入我们策展人眼中的年轻人几乎没有,所以这个项目一直没能实施起来。
现在我们马上要做亚洲双年展,我们的定位就是要能从广州出发去看世界。这时广东本土艺术的呈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遗憾的是,我们美术馆一直同广州本地年青艺术家往来不多,美术馆像是架在高层上的建筑,没能扎在根基上。这时我就意识到问题可能不仅仅是我们能否推出艺术家,而是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些青年艺术家有一个了解,所以我们这次做了这个考察青年当代艺术生态的展。
南都:这次选取的角度是从机构出发去考察,这是为什么呢?
罗一平: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单靠广东美术馆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要依托机构、学院来做这件事。这样一方面既考虑了在美院的学生,也涉及到美院毕业的学生,还有那些受民营美术馆关注和扶持的艺术家和机构。在这个情况下,我也发现了没有独立的艺术家,所有的艺术家都依托于某一个机构,依托于某一个群体,依托于某一个导师,构成了一股力量再往前走。其实一直是机构在生产艺术,机构在推动艺术。
这次展览也检验了我们和民营美术馆的合作。这次同时代美术馆、53美术馆合作,我们彼此都找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形成了较好的合作机制,也通过这个展览拉近了和这些年轻人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布展中,我们也在引导和教会这些年轻艺术家怎么把个人情绪和审美,个人的价值判断和这个时代,特别是在一个政府的公共平台上面做到合理合度,有味道的呈现,让他们懂得借助国家美术馆的平台发力,让自己走得更远。这是通过我们布展得到的一个额外的启发。
如果这个展览做得好,后一步我们会做一个更深入的生态调查,也会为我们的艺术家做若干个小型的群展或个展。然后跟媒体合作,共同策划一些展览,让这些当地艺术成为新时期文化语境中的健康力量。
转载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