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 #媒体# 《艺术汇》图集丨第二届CAFAM未来展跟踪计划
2015-01-20 文:晓睿 798艺术
参展艺术家:蔡远河 耿雪 李青 裴丽 徐跋骋 闫冰 杨心广 叶甫纳 张文超 倪有鱼 邬建安 田晓磊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艺术工厂
展览时间:2015年1月16日至3月1日
在汉语翻译中formula这个词不仅有方程式的解释,更有公式、准则、方案的意思,它不仅是一种运算方法,更是一种以简洁的方式象征性地表达信息。我们将这个带有象征性的概念“方程式”与“未来”进行组合,更多在于针对中国当代艺术之未来展开策划,并提供某种可能性的“运作”方案与未来准则。它暗喻着当代艺术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动态结构,而最终答案即可能是某种增值也可能意味着减值;它所提示出更多的是当代艺术中最为活跃部分,以及由此所生发出来的一种充满动态的新的模式、常态与竞争。
具体来说,这个单元中的12位艺术家,均参加过上一届“CAFAM未来展”,他们是在本届又被提名机构提名,同时在艺术创作上继续前行并有突出表现的艺术家;我们根据他们最新的创作展开了策划。在这个意义上看,“未来方程式”单元不仅体现我们对中国当代青年艺术的持续关注、鼓励与扶持,同时也体现本届“CAFAM未来展”与上一届之间严谨的线索关系。也正是基于这一线索关系,从中寻找可增值的方程式,将会对艺术本身、艺术教育以及个体艺术家与时代能量之间的认识补充一个新的视野。
而我们将这一单元放在798艺术工厂展出,还隐含另一层具有象征和阐释性的内涵,即“走进社会空间”,从学院里的美术馆走到社会的公共空间,意味着青年艺术家在社会中已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与发展。
蔡远河《错位与异化》
“体系”是我们自身树立起的框架,也同时像屏障一样格挡了社会秩序与知识秩序之外物。重复的机械滚动体现了一种强势的不可逆转,冰冷地播放着一个危险而残酷的世界,一切在极致的理智中变得疯狂。
耿雪《海公子》
《海公子》中瓷的玉质之光、流动之光与电影用光的实验性结合形成了影片特殊的“光的语言”,这种“光的语言”宛如一个精灵,在瓷器、雕塑、镜头之间流动。
参展人说展览:《海公子》取材于蒲松龄《聊斋》中的一个故事,耿雪用陶瓷雕塑为人物形象拍成的一段动画短片讲述了这个故事。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思路与灵感,耿雪把手稿以及背后的想法通过背景墙展示出来,作为对影像作品的补充。她谈到,此次参展的艺术家虽年轻也非知名人士,但身上充满了锐气和新鲜感,而背后学术委员的审查则保证了作品的成熟度,使展览更具有学术性,因此非常值得期待。
李青《放大》
物象之间相异又并列的关系以及指涉,是李青试图展开对历史与现实讨论的方式,9平米厕所与现代艺术剪贴画的杂糅,又一次对艺术的本质提出质疑。
裴丽《P13-1》
慢速的纹身特写视频,每次穿皮入肉的节奏,都与节拍器4/4的节奏一致,裴丽意图用一个疼痛的节奏去消耗生活中无法消解的爱。从两年前纹身项目开始尝试保存收集着色的人皮,才有了艺术家所想诠释物质又黑暗的“人脸蛾”。在裴丽看来,经历生活不是为了获得灵感,而是去发现那些能使人成为艺术家的东西。
徐跋骋《梦之舟》
《梦之舟》由泥浆和沙构成,这件小稿的原作在深圳的海边,经受着经海水的冲刷,在潮汐中不断地淹没和显现,最终回归大海。小稿以地面为海面,呈现一种不断下沉的趋势,仿佛一个警世预言。
闫冰《疼痛的重量》
对人性的关注凌驾于一切坐标之上,他的创作通过刷新人的感知方式,来照亮事物的本质。正如闫冰自己所说,中国人是沉默的,但当你接触每一个人,都将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杨心广《天地悠悠》
中国的文人骚客常常会登高赋诗,一抒忧国忧民之情怀,杨心广在普罗旺斯的登顶经历,让他感受到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怆,山顶上巍然屹立的十字架正与中国古人的沉郁相契合。
叶甫纳《习作13:后晚宴》
叶甫纳通过自己扮演的13个不同的女性形象,以及对《最后的晚餐》形式的巧妙借用,表达了自己对“她们”的独特认识,仿佛通过个人体验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
张文超《围城游戏2:不确定的剧本》
城市在快速变化着,人在其中充满了不可预知,地域之间此消彼长的生长力时刻改变着微妙的关系,恰似一个个相互竞争的角色,在扩张与消退的交替中维持着整体平衡,而我们个体的生活,却像是进入了一场循环往复的“围城游戏”。
倪有鱼《浮屠》
把佛像这一主体抽离出来,留下底座这个形制并进行强化,就生成了一个似乎具有某种意义的东西,从日本奈良京都搜集而来的莲花底座,还依然散发着檀香的余韵。
邬建安《白汗》
邬建安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常醉心于神话故事,精怪小说,在创作中尝试将此古老智慧转换变形为当代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在艺术创作中酝酿激发新颖的艺术类型。
田晓磊《诗歌》
科技和人的关系是田晓磊目前关注的问题。手机变成了长在身体上的一个器官,未来人类会有什么样的变异或者进化呢,也许科技会成为另外一个生命体,或者科技有可能是生命,而人在未来又成了什么?
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伶
1月16日下午,“未来方程式—第二届CAFAM未来展跟踪计划”在798艺术工厂正式开幕。此次参展的12位艺术家,都曾参加过上一届“CAFAM未来展”,今年被提名机构提名再度参展。总策展人徐冰谈到,如果问年轻艺术家的路在哪里,那么这些参展的艺术家是很好的榜样,他们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前行,有不少突出的表现;我们便根据他们最新的创作展开了策划。
策展人谈展览:
总策展人徐冰
总策展人徐冰谈到,第二届以“创客”为主题与第一届的“亚现象”遥相呼应。它们就像一本书的两个章节,第二届未来展以一种新的形式新呈现和状态来呈现。如果说“亚现象”未来展强调的是生态的调查和分析,那么“创客创客”关注的则是年轻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状况。而他们的状态可以用“创客”这个主题体现。被称为创客的群体以创意为动力,参与、分享、合作、跨界,努力把创意转化为现实。这一代的优秀艺术家身上也呈现出相似的特质。而将这一单元放在798艺术工厂展出,还隐含另一层具有象征和阐释性的内涵,即“走进社会空间”,从学院里的美术馆走到社会的公共空间,意味着青年艺术家在社会中已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与发展。
艺术总监王璜生
不同于上届的个人提名,艺术总监王璜生强调,这届“CAFAM未来展”采取了机构提名。各个机构可以根据他们不同的出发点和关注度,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共同形成“田野考察”和“中国青年艺术的生态报告”。策展人邀请了近百家艺术机构参与,最终有64家做过很多青年艺术项目的机构参与了提名,共提名了231位艺术家/艺术小组,从而形成了这一届“中国青年艺术现实表征”的描述。同时策展团队的年轻化也为使展览主题变得“新鲜”。“创客”所激起的思想的碰撞、语词的争论、内容与方式的讨论,更为策展团队带来了新的思路。
策展人王春辰提出,艺术家要学会打破常规,要不断质疑。这次参展的艺术家有不少作品都是超出以往的,这样的非常规受到机构的推荐,以及我们的选择今天得以呈现,可见,艺术家要学会质疑那些看起来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东西,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观点。
策展人李振华
策展人李振华谈到,艺术家有艺术家历史,展览有展览的使命,艺术家或者每个人要做的是找到自己,而展览所呈现的是整个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他们两者不再是互相推动的作用,而是相互平行,又偶尔有交集的状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摄影/徐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