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 #媒体# (凤凰艺术|潮汐有声)张培力:青年艺术家应把个人经验纳入社会

视频地址:http://art.ifeng.com/v/20150105/21c8a017-ac45-42b8-9bca-4e996e5c2f0d.shtml

【凤凰艺术独家报道】2014“第三届三亚艺术季暨第二届华宇青年奖”的颁奖典礼已经结束,展览还将持续至2015年3月20日。然而在评审过程中,专业的评委阵容,50位入围艺术家100件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多元视角,依然还在“凤凰艺术”星人的脑海中反复循环。想必您对评奖过程中的一些环节也想要深入了解吧?比如你想知道评委是基于什么标准来进行评审?又如,为何这个奖项在三亚举行的意义何在?“凤凰艺术”在三亚独家采访到了2014“华宇青年奖”的终审评委、“中国录像艺术之父”、艺术家张培力,不多说了,视频采访已经出炉,请您一并阅读以下内容吧!

(为方便您的阅读,以下“凤凰艺术”简称为“Q”,张培力简称为“A”)

Q:张培力老师,你好!作为著名艺术家、OCAT上海馆执行馆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相信你曾参与或见证过很多艺术奖项,而这一次在三亚为“华宇青年奖”担任终审评委,请问你什么感想?

(图注:终审评委、艺术家张培力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A:虽然这次最后入围的只有50个艺术家,但这50个人的艺术水准挺接近的。我觉得整体上“华宇青年奖”的组织工作做得很好,但从展览上讲,还是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录像,声音串的比较厉害;作品之间的间距也比较近。总体上看,100件入围参展作品的水平都很接近,艺术方向比较多元化,基本上能够呈现出一个青年艺术家当下的现状,他们创作的一个状态。

Q:据说入围的100件作品中,有50%都是影像作品。你作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请问看过这些作品之后有何观感?

A:这里边影像作品,我有一些看过,有一些没看过。其实我还是很愿意、很喜欢看到影像的,这些作品在展览的时候如果可以按照媒介来划分一下,或者说影像专门划分出一个单元来,这样会更好。现在看来,影像作品在布展方面稍微有点儿缺憾。相对于我所了解的情况来讲,入围的影像作品还不是特别全面,有一些目前比较出色的做影像的艺术家没有看到,我觉得这多少有点儿遗憾。比如说像李明、陆扬都没有在这个展览里边。

Q:“华宇青年奖”大部分评委是理论家、批评家或策展人,但你和吕胜中、徐累都是艺术家出身的评委,很想知道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A:作品质量。

Q:是凭借着你作为艺术家的经验去判断的吗?

A:我不太关心艺术家说什么,而且很多时候我觉得艺术家说的跟作品没有多大关系,主要还是要去看作品。我觉得如果艺术家说的能够为解读作品提供一些参照,那这个“说”是有意义的,很多时候那些“说”是没有意义的。有一些艺术家试图想用“说”来对作品做一些润色,或者说是让作品显得更加模糊,变得更加悬乎,我觉得这都是多余的。所以基本上我还是立足于看作品的质量。我一直相信不管是什么背景,什么出发点,不管是什么观点、艺术观念和态度,作品的成品呈现,或者说是一个视觉的语言,这是第一位的,至关重要的。观众首先能看的到是呈现的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能不能有一个说服力,这才是关键。

张培力:这个要避嫌,我不能选

Q:昨晚宣布的“华宇青年奖”最终的获奖艺术家,他们是否都在你的预料之中?你能不能挑选几位获奖者来进行一下点评?

A:其实对于最终的获奖者,我们不能说都是意料之中的。意料之中有很多艺术家有获奖的可能性,有很多艺术家也做得很好,但最后比较难做决定,难取舍,因为整体水平接近。好作品很多,不管是绘画、雕塑,还是录像、影像等。比如说杨心广的作品,我很喜欢,但是我不能选他,因为他跟我是一个画廊的,这个要避嫌。也有很多艺术家跟我是师生关系,我也不能选,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具有获奖可能性的。最后的结果是两位艺术家获得了大奖,胡为一和吴超,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但是这里边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张培力:第一要找到方向;第二要介入社会

(图注12:2014年12月18日下午6时,皮埃尔·于贝尔先生揭晓荣获“2014OCAT皮埃尔·于贝尔入围展”大奖的艺术家林科,OCAT总馆执行馆长、策展人、艺评家黄专向其授予奖状和殊荣)

(图注13:上海OCAT执行馆长张培力在颁奖仪式上致辞)

Q:你不仅是艺术家,同时也是艺术教育家,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跟青年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应该很多。50后、60后这代人经历过各种磨难,时代的变迁,而80后、90后这代人生活在一个比较幸福的时代,有点儿像“温室里的花朵”。有说是艺术家在苦难里才能够找到感觉,你觉得当下这种艺术生态环境对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创作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A:他们这代人所处的整个背景跟我们非常不一样,我觉得不管怎么样,有几点非常重要。第一,他应该很迅速的找到自己的方向,不管是在什么样背景下成长的艺术家,这是必须的,这个时段越长就越糟糕。当然,即便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不等于说是所有事情都解决了。在语言上、观念上,在很多方面、很多方法上,都必须不断做些修正,或者说是要做自我反省和批判,否则就不能继续往前走。所以他必须要有一种不满足的精神和态度,应该有一个对自己非常高、非常苛刻的要求,这不是外界能给予的,而是他自己给自己的。

第二,我觉得不管怎么样,个体当然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艺术家的出发点,可能多多少少都是受那种很强的个人经验的影响和牵制。但是我还是希望更多的年轻艺术家们能够从个人经验出发,把他们的目光跟社会连接起来,产生一种关系。他们应该更多把个人的事纳入到社会当中去,因为他是社会中的一员,而不是个体就是一个全部。所以,我觉得过于个人化的,从个人经验当中走不出来的艺术家也是很危险的。

Q:这是你对80后、90后艺术家们的期望吗?

A:其实也不是,我觉得所有艺术家差不多都是这样,50后、60后艺术家其实也差不多是这种情况。

张培力:我想进一步打破圈子的影响

Q:那么在三亚经历的“华宇青年奖”和之前你参与的别的奖项,如刚刚结束的OCAT奖相较,有什么不同呢?

A:很不一样。OCAT那个奖项,我参与了前期的推荐,这个程序可能跟三亚“华宇青年奖”有点儿像,但我们的推荐人范围可能更广,包括艺术经济人、收藏家、专业媒体、大众媒体、艺术家、艺术教育者,还有批评家和策展人等。也就是说,和艺术圈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我们都将他们纳入其中,都考虑到了。我们也是想做一个尝试,因为过于泛的海选没有意义,过于专业的圈子也会造成一种权力的过于集中。所以我们甚至考虑下一届在推荐人这个层面需要的人数还要多,今年选择的推荐人大概是100多位,那么下一届要做的话,可能我们会考虑找两三百位。

Q:听说这次三亚“华宇青年奖”的推荐人是70多位?

A:对,这还是属于较小范围的推荐人,但最后被推荐上来的艺术家很多,近200个艺术家。但之前在OCAT的评奖上,我们评选的规则是前面得票最多的前8位自然进入提名展,这样一个初审的环节就没有了。其实推荐本身也是初审,也是可以算是一个民选吧,一个自然选择的结果。然后就是8个艺术家做展览,另一个一个关键就是OCAT奖的5个评委都不住在中国。

Q:都是国外的评委?

A:关于OCAT奖的评委的选择,我考虑了很多,最后,我还是想进一步打破这种圈子的影响,或者说是一种所谓的某种权利集中的、山头的影响。因为年轻艺术家要有机会,很多偶然机会,比如认识策展人,然后有机会进入重要展览等,如参加上海双年展,渐渐被人发现、关注了等。青年艺术家想要被国际的策展人知道就更费劲了,被国内策展人知道以后,其实就是进入了不同的圈子。所以最后我是在中国圈子之外来选择终审评委,这样就把圈子的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把一些比较出色的艺术家直接推到了国际视野前面。其实得不得奖,那不是最重要的,青年艺术家有机会让这些国际策展人、评委了解他们很重要。最后我们还安排了一个环节,就是在下午开幕和颁奖之前,安排所有的艺术家和策展人、评委见面,在茶话会上聊天,非常有意思,他们聊的很热烈,评委也提了很多问题,跟艺术家得交流的很好。之后,就有事情出来了,有的评委、策展人就要安排艺术家参加他们的展览;有的评委就安排他们去做驻地艺术家,这些都非常有意思。青年艺术家可能没有得奖,但对他们来说,他的生活,他的艺术有了一个新的出口,一个新窗户、一扇打开的门,我想这对他们的帮助是很大的。

张培力:”华宇青年奖“是有点狂欢式的团聚

Q:真的很有意思!现在言归正传,想知道你对于“三亚艺术季暨华宇青年奖”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A:三亚“华宇青年奖”,我觉得如果以后继续做的话,终审评委这里边有些细节是可以做些调整的,可以做得更严谨。我相信他们现在已经做的比之前要好很多,已经改进了很多,也做得非常好。上一次总策划赵屹松去上海,我们聊过,我就发现有很多跟OCAT奖相近的地方,但是“华宇青年奖”有它自己的一个特点,它是有点狂欢式的,这样挺好的。比如说让艺术家的奖励机制,获奖后能够有机会去看威尼斯双年展展,五个“评委选择奖”的获得者可以去威尼斯,这个很好。然后呢,两个评委会大奖的获奖者,得到的是可以帮艺术家完成项目的支持,做展览,这个真是很棒的,非常好的!目前OCAT奖可能没有能力来做这样的事情。另外,“华宇青年奖”能够邀请那么多人,50个艺术家到现场,这也很好,大家有一个团聚、交流,主办方还邀请了那么多评委,那么多艺术界的专业媒体过来,这都非常好。我想这一切不亚于评奖本身,也就是说,实际上是一个借着评奖把这类事情发挥到一个很极致的程度,这很好。

Q:作为本届”华宇青年奖“的终审评委,想知道你觉得在三亚举办这类活动的意义何在?

A:我觉得“华宇青年奖”现已经做到第三届了,特别适合三亚这个地方,到了年底,三亚是一个渡假的热地,除了度假休闲之外,还需要增加很多的文化上的享受。这个项目是慢慢的做出一个形态来的,首先是形态。再有一个就是这个奖项本身经过这几年的推进,慢慢需要做得更有风格和方向,我目前的感觉是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尤其是今年的展览,看过去年的展览我也来看过。今年从整体艺术家的选择上来说,前期工作做的很好,前期艺术家的推荐,起到一种抽样性的作用,并不是一个全面性的。在当代艺术这个范畴之内,这些年轻的艺术家的层次不一样,有的是在院校的,有的已经是蛮成熟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相对来讲能表现出目前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年轻人所关注的态度,所以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去关注“华宇青年奖”,去看一看这个入围作品展的。

(凤凰艺术 Gege、张腾文、卢王飞 三亚报道 责任编辑伯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