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 #媒体#(凤凰艺术|潮汐有声)田霏宇:中国当代艺术缺乏由权利去引领艺术趣味的专业机制
视频地址:http://art.ifeng.com/v/20150105/217c1e83-8a72-4c21-8759-45f761e06e13.shtml
【凤凰艺术独家报道】2014年“第三届三亚艺术季暨第二届华宇青年奖”的颁奖典礼已经结束,展览还将持续至2015年3月20日。然而在评审过程中,专业的评委阵容,50位入围艺术家的100件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多元视角,依然还在“凤凰艺术”星人的脑海中反复循环。想必您也想要深入了解评奖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吧?比如你想知道评委是基于什么标准来进行评审?又如,为何这个奖项选择在三亚举行?“凤凰艺术”在三亚独家采访到了2014“华宇青年奖”的终审评委、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田霏宇,请他畅谈此次担纲评委的切身体会,对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感悟,以及对“华宇青年奖”设立的看法等。
(为方便您的阅读,以下凤凰艺术简称为“Q”,田霏宇简称为“A”:)
田霏宇:我觉得这个展览水准挺高
▲ 终审评委、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田霏宇
Q:田霏宇,你好!作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你曾经策划过很多青年艺术家的展览与项目,也做过很多奖项的评委。那么,此次作为“三亚艺术季暨华宇青年艺术奖”的终审评委,你觉得从评选出发点这个层面上来说,与你以往经历过的有何不同?
A:我觉得这次比较有意思的是通过50个人的入围作品展,其实可以看到中国年轻艺术家较为全面的面貌。最近虽然评奖比较多,比如说泰国的或者别的面向全球的,但很久没有看到这种规模去总结中国青年艺术家实践的一个展览,所以收获还蛮大的。有一些艺术家,我之前不是很熟悉,有一些是知道的,但是这次看到了他们的新作。这次的初评评委都是比较资深的,也比较懂圈子,而且他们了解这些年轻艺术家,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水准挺高的。
田霏宇:中国青年艺术家的视觉语言表达跟全世界没有具体区别
▲ 华宇青年奖展览现场
Q:今年“华宇青年奖”入围的艺术家来自四面八方,你感觉他们的作品中有什么样的闪光点?
A:我觉得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持续性的趋势,中国青年艺术家所使用的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跟全世界的越来越没有很具体的区别。现在这种时间的差异拉得特别近,很多展览上的作品放到一个全球化的语境里去跟其他国家的艺术家形成一种多元化,都是可以成立的,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有趣的。
▲田霏宇推荐的“评委选择奖”获得者艺术家王海洋
▲王海洋《无题1》布面丙烯,2013年,240x210cm
▲王海洋《无题1》布面丙烯,2013年,240x210cm
Q:相比较国内有些青年艺术奖,“华宇青年奖”似乎不那么商业化,在评选过程中,你觉得有什么值得分享的体悟?
A:其实最难的工作都是由初评评委完成的,这里展出的作品里面也有很多是非常不商业化的,当然也有一些是具有这种物质形状的作品,这肯定有的。但总体感觉是涵盖了一些跟社会调研或者是跟一些比如说文献考察这类艺术实践有关的作品,它有这个容量,我觉得这非常有趣。
那么至于我们的选择,只能说是国内两个最大的美术学院都有所代表吧,吕胜中老师、张培力老师所代表的央美和国美,比例上也是如此。我们的评委会主席皮力是一位非常资深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者,还有我,还有徐累也是一位对传统认识很深的艺术家。之前,我以为我们的分歧会特别大,但是大家都很快就得到了一种共识,我觉得这点挺有意思的。
▲ 终审评委、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培力
▲ 终审评委、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吕胜中。田霏宇认为张培力和吕胜中代表了“央美”和“国美”的艺术标准;终审评委的设置保证了奖项的客观和权威性。
田霏宇:中国当代艺术最缺乏由权利去推荐和引领我们趣味的专业机制
Q:你作为一位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的美国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作出过很多贡献,你觉得像”华宇青年奖”这类奖项的设立,它对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有什么意义呢?
▲ 华宇青年奖奖杯侧影
▲2014“三亚艺术季暨华宇青年奖”颁奖典礼现场
A: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最缺乏的可能就是这种由权利去推荐,或者是去吸引注意力的机构、奖项、媒体等。有某些东西,我们觉得是值得去关注的,但是谁有这个资格和权利去引领我们的趣味呢?这就是要建立我们对一种专业性的判断与引导。所以我觉得从这个奖项的评选过程就中可以看出组织方的认真态度,他们尽力去吸引和展现在艺术上较有意思的一些立场,这对中国青年艺术家是一个很大的扶持。
田霏宇:国度足够大时可以在偏离或滞后的地方做出有贡献的东西
▲ 田霏宇认为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展为三亚提供了参考样本
▲2014年“华宇青年奖”主题宣传海报“潮汐间”
Q: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地域集中的特点,而海南三亚属于当代艺术发展偏滞后的一个地方,然后在此设立这么一个奖项,你觉得它有什么意义呢?
A:其实当一个国度足够大的时候,就可以在一个所谓的偏离或者是滞后的地方做出一些对全国有贡献的东西。比如说美国的迈阿密,十几年前当巴塞尔艺术展决定在那边举办一个博览会时,大部分人都觉得是一个很疯狂的选择,那边没有太多的艺术机构或者美术院校。但是这种比较目的地式的艺术活动其实非常有意思,因为它也可以吸引全国的关注,我们看这里有,其实北京、上海、杭州、香港、包括台湾也都有。而且说白了,到12月份,大家也很都愿意顺便来到海南三亚这样的一个地方晒晒太阳、渡渡假。
田霏宇:最大的担忧就是得使用一切办法避免一种自闭性
Q:在你看来,35岁以下年龄段的艺术家,他们在作品中对当代性和社会实践性的关注与体现强烈吗?
A:这代艺术家最幸运的一点,也是他们最惭愧的一点,其实艺术史已经走出了那么直接的、只有一条线的叙事,变成了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状态。在这个很丰富的艺术生态下,也较难看出一些有这种历史意义的时刻。不太会再来一个像89大展或者是星星画会这样一个章节性的片断。但是好在于这个生态还是比较完整,而且环境还是比较健康,再加上中国在全球语境里面的地位也越来越核心,所以使得这些艺术家已经不具备这种需要去为全国、全民去说话的责任。他们其实是有权利去在一个国际语境当中去探索自己所感兴趣的点,其实就是说他们跟其他所有国家的术家已经是一种非常平等的状态。这个就是说,一方面其实牺牲了这种五四运动式的对国家的负担,可能可以做出一些杰出的贡献的,但是同时获得的是一种去形成一种很真诚的、一种实时的跟全世界的对话。我们没有选择,已经走到这儿了,我会建议可能还会比较注重积极的这方面。
▲“2014华宇青年奖”评委选择奖获得者艺术家叶甫纳作品《一间有想法的房间》,视频,30分钟
▲2014“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全场大奖”获得者艺术家胡为一作品《我静静地等待光从身体穿过》
▲2014“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获得者艺术家吴超作品《美美唤醒》,植物人唤醒项目,2014年,尺寸不定
Q:明白。如你所说,中国的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创作语境,包括他们对待艺术范畴里解决问题或思考问题的这种方式,已经跟其他国家,包括美国、英国等国的顶级艺术家很接近了。这种发展趋势是否让人有所担忧?
A:我觉得最大的担忧就是得使用一切办法避免一种自闭性,对吧?你可以往个人表象方向走,但是同时你得打开,注意到其他地方的人,包括你周围的人在做什么,不能完全陷入一个只关心自己周围这些东西的艺术陷阱里。我看到有一些作品里展现的是这么一种趋势。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社会现实当中的关联,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Q:提名、筛选、评审、名次、颁奖等,客观地说这些组合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具有开放性,想知道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是如何与当代艺术的发展发生关系的?
A:对,当然是问题。在一切都有可能的情况下,如何去评出一个所谓的最好或者最优秀,这跟它自己的一个定位或一个倾向有很大关系。所以这个奖虽然今年才是第二次,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它对带有社会实践的作品有一定重视度。它其实是想指出一些中国当代艺术生态里面、在其他环节里可能亮不出来的点。比如说,因为它毕竟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行为,所以它其实有一种自由度,是可以引领大家去注目这些比较有意思的艺术事件。
Q:现在青年艺术家的条件太好了,就有点像被宠坏的孩子。其实艺术很多时候不应该是在这种状态下发展的。你觉得市场的繁荣,是否会使得青年艺术家的发展过度依赖于市场?
A:这个其实是很自然的,因为艺术市场就是这样,用这个展览的标题“潮汐间”来说,就是有各种浪潮。现在市场很好,可能再过几年就不好了,也可能以后又好了。对此,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去反抗,所以只能说是在目前这个大背景下,以及在未来的大背景之下,如何去做出时代真正允许和关心的事情。
(凤凰艺术 Gege、张腾文、卢王飞 三亚报道 责编伯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