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4| #媒体# 【雅昌专访】蔡远河:模糊既定概念,才能产生更多可能性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欧宝静
导言:蔡远河是属于广州美术学院“根正苗红”的一位青年艺术家。从附中、到本科及研究生,再到如今回归版画系任教,他的身份从“被传道”的学生到“授业解惑”的师者,然而自身创作依然“惑”。十多年耳濡目染及身同感受,亲历版画系教育在大潮浪尖下的不断改革,结合自身创作上从未消停过的困惑,蔡远河从探索版画语言的美感和情绪推敲,到关注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关系,再返回到对个体的审视。
在蔡远河看来,版画训练培养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其间接性和复制性是很有意思的特征,而多种材料和版种具备了各种创作的可能性。他说,“有时候,模糊版画的概念,甚至是特点,可能性会更多一些。”当学习经历、工作环境不同,个人对于社会的体验也不同,创作视野亦会逐渐随之发生改变。蔡远河亦然。引发其创作发生转变的因素是什么?作为广州本土青年艺术家,地域及环境带给他哪些思考?目前创作状态如何?雅昌艺术网专访艺术家蔡远河。
从《错位与异化》谈版画的可能性
雅昌艺术网:《错位与异化》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2013年“N次性:身体使用说明书”展览出现过,近期由付晓东老师策展的“恶Evil”联展中也有。但还是再和我们简述一下这组作品的创作构想吧?
蔡远河:关于这个作品的启发最初源于勒库布西耶,他对城市的改造极其严谨。把工作与生活社区规划得抽象且概括。力求造就一个完全规律、秩序、准时、单一、标准化、制度化的城市机器。他希望一切都显得高效并井井有条。他要求尽可能少地向城市历史让步。库布西耶的设计是机械时代意识的极端理性表现,他同时坚信自己并且只有自己才掌握着真理并理解了其中的逻辑。
这不禁让我想到另一个话题,关于人类“知识大厦”的构筑方式。众所周知,人类社会一直处在大自然内部并建立在它之上。在此过程中,人类一方面探索一方面总结,分别以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作为切入点对世界进行追问与解剖。并不断地发掘“真理”,在纷杂的表层中寻找“规律”,在不断地思辨中筑构起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知识体系”亦是人类自身竖立的一个框架,而这个框架恰像屏障一样阻隔了大自然本身与我们之间的直接关系。它犹如思想的过滤器,在容纳某些信息的同时又排除了另外一些信息。而作为文化也一样,围绕在权利下的主流价值观一直被保留和延续,边缘化的则却被历史所忽视。比如亚文化等,或像勒库布西耶所表述的“散漫”、“混乱”、“腐朽”、“衰败”、“废弃物”等。
于是,追随着这个思路,我开始构思制作一套装置。我把围绕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图像,按各个专业的分类法去套进若干个机械盒子内。当中有民俗文化、动植物、身体、政治、商业消费等等,并对它们进行图像“加工”——拆解或嫁接的方式创作。创作过程还挺漫长的,不过挺有意思,创作像做手术一样。
雅昌艺术网:这组作品采用的是将版画放入机械装置,流动形成翻页,像影像,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在图片寓意及机械装置背后,您试图表达什么?
蔡远河:这个装置的观看方式对观众来说是一个被动地阅读与接收过程。它严谨地遵守着每一格翻动的时间点,正像勒库布西耶所设计的城市蓝图一样,冰冷暴力地播放着一个极端的意志图景,而翻动所形成的每一格图像却与时间所营造的“逻辑”相背离,我试图体现出精确的世界秩序但又丧失着人性关怀的“死”空间。
雅昌艺术网:在大多人的概念里,版画的展出方式是放入架上镜框中,而《错位与异化》呈现给观者的感觉却非常不同。这种颠覆既定概念的形式,对于您的个人创作以及版画领域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
蔡远河:在我看来,版画的训练培养的是一个思维方式。其间接性和复制性是很有意思的特征,还有多种材料和版种具备各种创作的可能性。虽然版画本身也有许多国际规范、特定的技术、绘制方法等。而它并不局限于创作的探索。同时在当代,版画的概念也是非常开放的。而我所希望的,是在创作当中,媒材尽可能地不要先入为主地引导创作的方向,或者尽可能地不要让它的形式对创作进行任何规限。有时候,模糊版画的概念,甚至是特点,可能性会更多一些。
从关注情绪到审视社会与个体
雅昌艺术网:在近期由付晓东老师策展的“恶Evil”联展中,作为广州的参展艺术家,据您观察,几位青年艺术家在创作视觉上是否存在一些地域特性?
蔡远河:我对于另外几位参展艺术家不是很了解,当中有几位我是第一次看到作品。在作品里我完全看不出地域性,反而地狱感却十分强烈,哈哈。他们的作品对鬼怪、神话、传说、精神传统以及当代文化都有各自非常鲜明和精致的表达,唯地域特性不明显。我在想,地域性在创作之中体现与否是否重要。我总有一种感觉,我们正处于一个正不断变得越来越小的时空之中。身边的宏大或微小的事物在电子屏幕中呈现得比真实更加地具体和多维。网络实景地图让我们足不出户也可在任何一个国家的闹市之中穿行。我喜欢吃的餐厅全国都有分店,商业街全世界都大同小异。相反,在长辈中描述的这些地域自然、人文、景观在生活经验中已经非常模糊,许多传统文化也在商业和消费中变质和利益化。我感觉我们将逐步迈向同一而无差异的文化境况中。甚至,信息、思想与认知都几乎由电视和网络决定。地域性我觉得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尤其在全球化下它是如何被改变的。但仅从创作视觉上观察作者的地域性特征,未免有些牵强和局限。
雅昌艺术网:您如何解读您作品中的“恶”?
蔡远河: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恶,它真实,也具有强烈想象性。 我觉得当下在恶的反义词中已然读出太多的伪装、欺骗、僵化、平庸。反而,“恶”就像亚文化一样,以反常的形式体现我们对于自然和文化的差异所在和焦虑感。它有时也是直指内心的,至少直指我自己。在我作品里面,体现出对于秩序,对于既定的控制和规则的恐惧和接受。它也是一个真实的截面,以此参照自己,参照社会。
雅昌艺术网:在您2007以来的木刻版画中,比如《城徒》《青春期》《非场所》等,似乎更多呈现一种青春映画,像胡斌老师描述的“反映青春的迷惘与诗意”,但似乎在2012年《海磁景观》后创作产生一些转折性的变化,开始借用宇宙、生物或社会学等更宽广的知识视域切入研究。产生这种转变的因素是什么?
蔡远河:好奇心使然。探索各种事物的好奇心。在2007年等早期作品中,更多的是在探索版画语言的美感和情绪推敲。随后很快便做出了改变,中间经历了几个系列的尝试,从关注情绪到关注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关系,再返回到对个体的审视。中间经历了很多转折。很明显,作品的视野在随着我的学习经历,工作就业,个人对于社会的体验在逐渐发生改变。生活在逼迫我们不断审视自己,不断追问自己。当今无论生物、医学、航天、军事等科技都在飞速发展,所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环境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剧烈而快速。商业电影也不乏种种大胆猜想:未来数码、科技控制、道德伦理、病毒传播、异形侵袭等。那么艺术又如何体现它的当代性,如何不被失效,如何定位?一系列问题推使我们去想象,去焦虑,去表达。
雅昌艺术网:视频作品《杂盒子》及版画作品《心和祠四步图》使用不同的材质,但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指向——社会性,一个是借用社会新闻,另一个则是对社会文化的调研。这两件作品分别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创作出来的?
蔡远河:《心和祠四步图》是我在几年前参与的一个保育艺术项目的创作。心和祠是沥滘村中的一个待拆的破旧祠堂,我使用了模型说明书似的图像形式重建祠堂的形象,希望通过新旧两种不同的观看方式产生一个差异性的观念。而《杂盒子》是我和另外一个艺术家袁淑玲共同创作的影像作品,这个作品是利用社会新闻串联改编的。它直指现实但又是虚拟的。同时,它对于我们两个人的创作轨迹都有打破,尝试以讨论的方式做作品。
我觉得我们生存中所有个人体验都离不开社会经验,更离不开时代这个大背景。所有事物都是在一个共同的时间空间中存在。当我们通过网络与屏幕去观察种种事件,似乎离自己眼睛很近,离感受却很远。而这些荒诞事件或许某日忽然在我们身边降临,或某位亲人,或恰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所以,我想通过作品,去触摸这种感受。通过对真实的“加工”,体现一些对于生活经验和现实的某些思考。
雅昌艺术网:您怎样看社会往昔与当下文化体系的解构与重建?
蔡远河:文化体系是如此庞大和复杂的复合体。它与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种族、社会生产、制造物、商业、技术、观念、价值观、政治、社会结构,甚至国家等无数词汇有关。由理性主义诞生以来,人类把理性和科学放在认知的制高点,并理所当然地利用我们学习掌握的理论框架去套用和逻辑推理所面临的任何事物,去识别﹑判断﹑分析﹑评估信息,发现本质。当二十世纪的建构主义兴起,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已有的认识架构和“客观知识”开始审视,包括传统建立的研究方法,或者分科方式。或许概念本身是人类的自我建构。那么,我们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究竟相隔着多少概念或知识?在我们追求专业化和精英化的过程中,是否忽略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这些无疑抑制了多元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实际上这也加速推动了后现代主义加速打破这种象牙塔式的文化构筑。
无论是文化也好,艺术也罢,不应该只提倡唯一标准,而是应该多元和包容的,我们并不应仅遵循单一的霸权文化,而需要抵制文化暴力,并重新关注和尊重曾被“筛”走的各种文化等。同时在经济全球趋势下,各种思潮的崛起,也构成了当代文化的主要基调。但在广东,仍感觉到某种单一和枯燥。
从“被传道”到“授业解惑”
雅昌艺术网:从广州美术院版画系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如今毕业后回归任教,近十年的切身体会中,广州美术院版画系在教学上历经发哪些变化?
蔡远河:应该从附中开始,已经十二年。在附中时候,版画系老师已经担任过一些课程,从低年级开始,版画系老师对于造型基础要求是比较严格的。近几年版画系在教学上有较大的改革,尤其在造型研究与创作方法。课程以不同的课题为单位,从学生对客观对象的观察、理解和表达入手,提倡综合与跨界,并以版画作为起点,强调观念,拓展思维,开放各种方式进行创作。
雅昌艺术网: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切换对于您的创作心态有哪些影响?
蔡远河:我感觉责任更大了。尤其是创作需要保持具有激情的态度,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需保持谦虚以及开放包容地去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方法、新的所有,并及时分享谈论共同研究,希望维持一个良好的氛围向前迈进。
雅昌艺术网:广州小洲村是一个青年艺术家十分活跃的集结地,您的工作室也在此。谈谈您对这个环境的感受吧?
蔡远河:小洲可能曾经是一个很舒适的村落,河涌、果林、祠堂、老房子古朴自然,而如今却大不同,它的生态已经发生很大的破坏。它具有目前城中村所体现的各种典型问题——拆建、违建、加建严重,各种管理问题和安全隐患突出。当然,这是所有城市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是一个时代的某种特征。我显然是因为对于价格和空间的要求而折中选择这里作为工作室地点,对此我保留比较悲观的态度。但如果谈到它的好处,也是有的,比如它不像市区商业环境这么喧嚣,面向果园比较安静和容易专注。另外,还有一批一起在努力的朋友。与其说留恋于某地,其实不舍的是人情。
雅昌艺术网:在创作方面,最近最令您烦扰困惑的是什么?
蔡远河:困惑从来就没有消停过。苦于知识的狭隘、许多技术未掌握,这些都羁绊着我创作能否产生更多可能性。而我已经掌握的东西,又会不自觉得把自己框定在一个很具体和狭小的区域之中,很矛盾。如果时间充裕我很希望能够重新系统地梳理一下人生,规划一下未来,如何可以更有效地去创作。
雅昌艺术网: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的创作,您似乎更像一个旁观者,用一种机械而冷静的方式欣赏着世界的形形色色。您怎样看艺术家自身在作品中的存在与否?
蔡远河:其实艺术家就是作品,作品呈现的就是艺术家的观物之道。所以,我看展览时就像跟作者在交流似的。同时,平日生活中艺术家的行为言谈举止,其实也跟作品有很大关系,挺难区分开两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一种存在。
而用冷静的方式来创作,是我不太擅长用感性的方式来述说,或者跟我的性格有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特点。
雅昌艺术网:您目前的创作状态如何?
蔡远河:我创作状态还不错,想法很多。但是时间它总是这么少,而生存的现实问题总是很具体,工作总是繁多和零碎。所以我尽量在凌乱的繁忙中尽快转换进入某种专注的状态。虽不是很顺心,但在努力中。
雅昌艺术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