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7| #媒体# 【时代·独家】对话策展人-胡斌
由北京时代美术馆主办的“时代青年”项目2014年首次启动。
持续关注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创新与发展,是北京时代美术馆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方向。借助“青年计划”的一系列展览,同时通过与国内外多方艺术机构和艺术媒体的通力合作,持续推动社会公众对于青年艺术家的关注和了解,进而探讨如何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好的展示、交流与发展机制,帮助其梳理解读个人艺术语言体系乃至文化价值的定位。
在“旋构塔:2015年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展览期间,北京时代美术馆独家对话三位策展人— 胡斌,刘礼宾,吴洪亮。
“聚合体”是指青年艺术家中出现得越来越多的那种多元的、没有中心、无限蔓延的综合会聚的创作方式。这样的创作方式呈现的既不是整一化的统一体,也不是对立的分裂结构,而是某种强调“根际”关系的网状之物。
胡斌,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艺术管理学系副教授
曾策划过的展览:
2011年 “异体•异在——‘生理实验’当代艺术专题展” 53美术馆,广州
2013年 “视觉交叉体——首届广东当代艺术群落青年艺术家联展”21空间美术馆,东莞
2013年 “形变——一种当代艺术的视角” 53美术馆,广州
2014年 “旋构塔·2014 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歧义!歧路:N种叙 事的形态)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
2015年 “机构生产——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学院超链接) 广州广东美术馆,广州
01
胡馆长您好,作为“时代青年—旋构塔”项目的老朋友,第二次担任其策展人。您认为,“旋构塔”青年艺术项目,与其他的青年艺术家扶持项目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个展览选择了三位策展人,在不同区域,用不同角度,从对青年艺术的思考出发,得出一个主题,然后扣应这个主题,各自来做一个单元的展览。它首先是这三个策展人对于青年艺术的一种思考。他们从各自思考的角度,对青年艺术做出归纳,然后再在这样的判断下形成各自的单元。而这种方式,更多是在推一种青年艺术的现象,一个问题,而不是说一个单纯的包罗万象的青年优秀艺术家作品的集合。如此,它的问题意识,以及对青年艺术现象的研究,就会更加的明确一些。同时,也会带给我们对于青年艺术现象和作品倾向的一种更清晰,更有针对性的思考。
02
您在这次此次展览“旋构塔”主题下所推的版块是“聚合体”,里面反复提到一个“无主体性”,请您阐释一下这个概念。
我这次定义“聚合体”这样的一个单元,也是这些年来,对于青年艺术家当中的某一类现象的思考。这和我们传统的绘画观念不同,传统的作品往往是有一个中心。而“聚合体”单元里的作品,不仅是“组合”形式出现的作品,就连单件作品中也是一样,它们没有中心,没有焦点,无主体性。这里“无主体性”并非哲学上的意思,而是形象上。这些作品,或可拆解,或蔓延式,或重叠,或并置。正如德勒兹在《千高原》里面提到的,他描述了“块茎”这种组合方式,也用了“聚合体”这样一个词。而我也就是借着这样一个词汇,描述了现在青年艺术家的一种艺术现象。我要表明的一个意思是:除了“聚合”,不同元素,不同部件之间的,它们是一个平等的,平面的链接关系。
03
请您从您所推荐的艺术家的作品的角度,谈谈“聚合体”的概念?
“聚合体”这个单元里,我希望在在展示方式、作品不同的关系,以及展场的效果上寻找不同的方向,虽然仍旧存在着局限。这个单元里面的艺术家,通过多件作品的组合,单件作品里面元素的蔓延、叠加、并置体现了“聚合体”这个观念。他们如“块茎”似的并列组合在一起,区别于传统的“根系”结构关系。
04
请您阐释一下对“一代人”的思考?
对于这样的一个项目,主办方觉得应该有一个旗帜性的口号。而这种旗帜性的口号本身不是那么容易提出来的。就共同关注“一代人”而言,我们首先需要警惕一种代际划分的简单思路。我们不要简单地去划分代际,而应该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一起来思考现在的年轻人的表达,以及这一代年轻人所呈现的现象和问题。我们既不应该居高临下,也不应该冷眼旁观,同时也不是一个推崇者的态度。我们应该深入其中,观察他们,与他们产生深入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得到我们的一些认识。而在这些认识里面,既有对现象的一种归纳,也有一种判断和反思,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这一代人的艺术问题。其实,这一代人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一起来承担,一起来研究,一起来关注,一起来交流,然后,一起来反思。这才可能是我们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
05
作为策展人,对于合作的时代美术馆,关于助推扶持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项目计划,您有怎样的建议?
我觉得大家需要有一种共同的默契来做事情,上面我说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应该是已经贯穿在这个项目当中的。其实也谈不上,未来就一定会有一种新的方式来做,我只是觉得,每一年,我们对于青年艺术的介入,肯定要有新的思考角度。这个青年艺术本身,肯定也会有一些变化,它也在不断的生长当中,也很难预测未来。而且,我们也不好设定未来。一个项目最重要的就是在于,首先是它的准确定位;再者是它的持续性。有持续性,才能构成一种连贯的、整体的观察,一种有理念的观察。
06
如何建立档案线索的持续性?
一般我们说到文献档案,脑海里马上就浮现出那种容纳艺术家尽可能多的资料的概念;但实际上,我们面对这么多的艺术家,这么做不太现实,我们肯定要选择,而且更重要的是抓住问题的一个主线。我们收集的作品及相关资料、展场的呈现、以及阐述的这些文字,都是针对某个现象的。每一届我们有三个策展人,有着不同的角度。每一个角度都构成了对某一种现象的分析。这整体上就构成一个基础性的档案。以后要对这个现象做进一步的分析也好,对于其中的艺术家案例进行再挖掘也罢,它提供了一个起点。在一个信息传播如此迅捷的时代,我们应该说是做一个非常及时的切入,做一个非常基础性,但同时也是非常有问题意识的工作,并且伴随着青年艺术生态本身的变化,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同步成长的行进中的青年档案的概念。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一步就做到位,而是做一个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探索,为后面更为深广的研究提供多种可能性。那样的话,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就达到目的了。
欢迎关注北京时代美术馆
开馆时间:10:00-18:00(周一闭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甲6号(中环世贸D座35-37层)
入馆须知:本馆免费开放(须携带证件在一层大堂领取进门卡)
电话:010-85679817/85670087
邮件: 这个 E-mail 受所垃圾邮件程序保护,您需要启用 JavaScript 才能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