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7| #媒体# 【时代·人物】青年艺术家推介:蔡远河
本期将为大家推介“旋构塔2015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参展艺术家:蔡远河(胡斌-聚合体单元)
本次展览设置了一份小小的调查问卷,由三位策展人提出三个不同角度的问题,参展艺术家自由作答,各位艺术家的奇思妙想由此可见一斑:
1. 现在圈内非常流行来自国外的哲学与艺术新理论,有的人认为艺术家应该对前沿理论信息反应敏锐,有的人则觉得过于理论化妨碍了艺术的直觉,你怎么看?
蔡远河:我觉得艺术家确实应该对国外前沿理论反应敏锐,但是这些信息并不应只是机械地搬运到自己的创作理论中去。而是需要将这些哲学理论结合我们自身去想象。理论应该与我们的个人经验发生关系,与本土社会产生关系,并引发一些有延展性的联想或思辨。当然这个过程中,直觉和感觉是很重要的。因为最终我们的创作需要把理论视觉化、艺术化,变成作品。
2. 你有没有构建出自己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假想敌了—宏观的假想敌,个体的假想敌,你还能创作吗?
蔡远河:我仍在努力地描述出自己的世界,并尝试把这些描述穿上线,拉成面。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假想敌, 那我们就可以欣然地幸福地歌颂我们的世界多美好,多精彩。
3. 对你来说创作是一种习惯,还是依赖于某种激情?像结婚,还是更像无休止的恋爱?
蔡远河:创作虐我千百遍,我却待它如初恋。创作对我来说是一个观看世界的方式,这些方式随着阅读,经历,思考等持续进行转变并不断修正和优化。因此这种状态无谓之习惯,习惯是一种不需要去思考和判断,只是反射地惯性行动而已。而激情对于我步骤性,流程性的创作而言也并不是非常依赖。但是一些时候脑中迸发的闪光点,总是迷人和让人眷恋的。
蔡远河作品 展览现场:
在《错位与异化》中,蔡远河制作了好几类不同的错位图像,包括动植物、身体、建筑物、社会与生活场景等,以貌似简笔写实的方式将原本不匹配的元素拼合在一起;同时与另外几个系列的纯黑白图像不同,这些作品加入了红色,红黑的强烈对比带了某种视觉的刺痛感;而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引入了机械力,将这多组图片设置成可以自动翻页的活动装置。机械式的形体组装和机械式的被动观看将现代社会的理性暴力展露无遗。—胡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