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 #展讯# 2015大江·观澜——第二届昙华林国际版画邀请展

展览时间:2015-11-24 - 2015-12-12

开幕时间:2015-12-01 10:00

展览城市:湖北 - 武汉

展览地点: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学术主持:冀少峰

主办单位:中国版画学会(筹)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深圳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

协办单位: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 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艺术区

策 展 人:李康 张广慧 张杰

展览备注:学术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

学术委员会:姜陆 徐勇民 冀少峰

展览介绍

 

开放的大江观澜

冀少峰

透过参加“大江·观澜”国际版画邀请展艺术家们的视觉讲述,阅读者可以清晰地窥见到参展艺术家们对激变的社会现实所做出的真诚思考和激情表达。虽然参展艺术家分属自加拿大、韩国和中国等不同的国家,但穿越时空的文化想象和文化关注点的重构,都为阅读者带来了一种反思视角,即他们的视觉表达无疑侵透着视觉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生存的现实及环境。

艺术家们的视觉描述也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一、都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困境

因为我们越来越置身于一个都市化的生存实境中,而都市化就是强调视觉性和贪图轰动效应,霓虹灯、高速路、大型超市、高级宾馆,反映了瞬息多变的城市生活。而钢筋混泥土及雾霾侵袭所带来的生存窘境,使得有“万物之灵长”美誉的人类如同生长在一个枷锁或层层的钢架结构中,视觉表达中的种种迷局就是我们生存的现实。没有多余的素材,亦没有宏大的叙事。但都市化进程中对于每个经历其间的人而言,又都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虽然我们尽享都市化所带来的诸多便利、便捷,但生态环境的恶化、空气的污染,都导致我们不得不反思人类的工业化行为,尽管这种表达是微弱的、个体经验化的,但它无疑又是弥足珍贵的,这体现了作为视觉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与文化良心,而它的警示作用亦给我们提供了对都市化进程中我们所遭遇困境的一个反思视角。

二、文化符号的重建与利用

一些公众熟悉的建筑符号透过艺术家们漂浮的能指一次次向阅读者袭来,其实这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精神指向。在政治偶像逐渐淡出我们的文化、生活的视野之际,蓦然回首,资本神庙却又应运而起,全球资本文化一体化把我们的生存现实生活梦想撞击得支离破碎。这其实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的转型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而艺术家的视觉思考显然应对了这种社会现实的变迁。因为艺术家们敏感而又细腻的视觉经验必然导致他们会有种先验性,去感知、去彰显自我的生存体验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的焦虑的生存体验。符号即是一种指认、一种象征,一方面是视觉符号的革命性、象征性,另一方面又唤起的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文化的隔世想象,及跨国资本所带来的强劲革命。面对资本、强权,及庞大的社会制度,个体的弱小、无力、无奈及背后的无望与忧虑,又显然触及到每一个阅读者的心灵。

当我们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我们告别了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当我们一夜之间从乡土社会突然撞进了都市化社会,都市化、跨国资本化、全球化一浪一浪袭来之时,焦虑的生存现实使得艺术家不得不拿起思想的武器来捍卫他们的良知,因为工业化和都市化恰恰是改变人类经验的主要机制。

三、形式背后的自由

部分作品还带有一种纯形式的愉悦和欢快。其实透过那些自由、激情而又律动,同时又时时有着给人一种激赏的点线面色,使我们想起本雅明的“将传统从使它承受不住的陈规中解放出来”的名言。这种纯形式的变幻莫测而又令人激情有余的韵律元素,在散发出浪漫情怀的同时,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寻及内心压抑已久的对自由的渴望。这里面既贯穿着对学院的叛逆,对规则的抗拒,对权力的质疑,对权威的挑战,及对博物馆制度的逃离……艺术家们透过其鲜活而又散发着当代的情理和韵致的视觉讲述,也把阅读者带到了一种自由的生活情境中,而自由显然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而形式背后重要的是人的自由。

四、回归动物,以个人小时代融入大社会

部分作品以各种动物作为自我视觉叙事的符码和关键词。虽然历史上不乏以画动物而著称的名家名作,那么今天的视觉表达仍以动物为标识又生发出哪些新的意义呢?很显然,艺术家的关注点尽管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最后都还会回到现实,而这个现实则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动物的视角充斥着另类别样的文化关怀,当以动物视角反观我们的现实时,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他们的视觉叙事没有意识形态的困扰,亦鲜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经验,但动物显然如社会中一个个孤立、孤独的生命个体。虽然都市化风潮难以抵挡,大众文化又很泛滥,观念形态的改变,图像时代的来临,特别是数字媒体所带来的微信、微博的流行,在一个无人不微信的时代,我们突然发现,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发生了如此改变。固然一个个体面对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人越来越机器化,人逐渐被异化为科技的工具,而科技越发达,对人的奴役越严厉,套在人们身上的奴役枷锁会越重,但当回归动物时,很显然大社会给个体人、时代小人物就不会再造成任何侵袭,而回归动物的真实含义亦是体现出一种智慧的逃离,同样是对强权、科技、规则、制度的一种逃离。

五、人与自然

一批艺术家,他们以片段的风景作为自我视觉叙事的逻辑,几片树叶、一潭清水及清水泛起的粼粼波光、一片树林,它昭示出的是艺术家和自然的一种相融相通。虽然用“天人合一”显老套和过时,但弥漫其间的人到中年的透彻与圆融,轻松与愉悦却使你过目难忘。视觉表达间已鲜有年轻时的激情涌动与慷慨悲歌,但平静、平和中的平淡与无奇,却又有着一种难以诉说的丰富,这是一种简洁中透着一种丰富和力度,粗率的绘画感中又透露着一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想。而内在生命的沉郁与厚重,艺术的坚守与执着,才情的内敛与含蓄,于低调中又散发出令人回味无穷的浪漫想象。那是对儿时的一种文化记忆和想象,更是对碎片化所带来的一种文化乡愁的无奈与无助,它其实是一种“梦回”般的文化坚守。

六、梦游、梦幻亦或说漫游气质

年轻一代的视觉表达也表现出了一种叛逆情怀和梦游、梦幻气质,他们身上有着典型的卡通一代特质,他们吃着美国薯片,看着美国大片,玩着美国芯片一路走来,他们不再像其父辈那样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宏大的历史使命,他们不再幻想拯救全人类于水深火热中。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体的敏感的微体验去消解集体主义经验,以个体微叙事来抗拒宏大叙事,以个体微表达来消解来自体制正统的表达,但青年的激情、青春与勃动,夹杂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浪漫而又无拘无束的文化想象,也使得梦幻、梦游成为他们的视觉表达特质。看似浮浅的表达又有着青年人的一种深刻,这是一种不易察觉的青春哲思,其实亦是这代人对焦虑的生存现实所表达出的一种孤寂、茫然和期待,这更是我们在迈向现代性过程中的一种能动实践:究竟70、80后们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格局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他们才真正代表着社会的未来。

七、非版画家的版画表达与跨界生成

东西文化的交融体现出了本次展览的国际化视角和开放的胸怀,而国别的差异、文化身份的不同,视觉精神诉求却又有着惊人的暗合,历史与现代、本土与全球、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又的确是共同关注的,又是相通与相融的绕不过的文化命题。差异化的视觉讲述却勾勒出了共同的文化关怀。而非版画家鲜活的视觉表达和别样叙事,也为展览带来了一种多维思想碰撞与交流的活力。

而湖北美术学院与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的合作亦体现出一种多元渠道办文化的努力。虽然观澜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代名词而广为人知,但它在原创文化的追求与融入国际的勇气与努力显然让我们对它拥有更多的期盼。而湖北美术学院亦发挥自身在版画方面的实践与教学的优长。这其实就是跨界生成的力量,观澜的走向广阔公共空间的平台与学院的力量,特别是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湖北美术学院诚如广慧君所言:“他们在‘望:观察自然,闻:研习传统,问:读书思考,切:深入实践’为内核,尔后几代人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整,版画系的朴实学风与修身传统日趋圆满,且于言传身教中薪火相传。”

这恰恰构成了“大江·观澜”走向未来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