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 #媒体# (凤凰艺术|专访)皮力:我的工作是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凤凰艺术独家报道】“第三届三亚艺术季暨第二届华宇青年奖”的颁奖典礼已经结束,展览还将持续至2015年3月20日。然而在评审过程中,专业的评委阵容,50位入围艺术家100件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多元视角,依然还在“凤凰艺术”星人的脑海中反复循环。想必您对评奖过程中的一些环节也想要深入了解吧?比如你想知道评委是基于什么标准来进行评审?又如,为何这个奖项选择在三亚举行?“凤凰艺术”在此独家采访到了2014“华宇青年奖”的评委会主席皮力博士,他不仅回答了我们的疑问,还放了很多关于“评审机制”等问题的大料儿,不多说了,在视频采访出炉之前,请您先阅读以下内容吧!
(图注1:著名艺评家、香港M+美术馆高级策划人皮力博士接受“凤凰艺术”的采访)
视频地址:http://art.ifeng.com/v/20141226/21cfe24d-cef6-4bcb-a59c-f8784df3057e.shtml
三亚像艺术家的“飞地”
凤凰艺术:皮力,你好!作为今年“华宇青年奖”的终审评委会主席,首先很想听你谈一下这次评审的过程,好吗?
皮力:关于这次评审过程,我的工作比较简单,实际上我们5个终审评委是在初审评委选择的50个人的基础上再来评选的。所以等于说是我们的终审评选是在21号这一天开始的。早上,我们就由先到的初审评委孙冬冬等带着我们看了一圈展览,到下午的时候,初审评委就离场了,之后我们就闭门开始讨论。我们第一轮的讨论主要是决定怎么评这个奖。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定说是评人还是评作品,还是评展览现场的效果,还是把这几项综合在一起评。后来经过讨论,我们几个评委还是希望这个评奖是评人,就是不以现场作品的效果来论成败。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好像已有的艺术家资料就不够多,但是我们还是尽量坚持这个原则。因为通过传媒的信息,在这个阶段该了解的都了解了,于是把资料又全部汇集到一起,然后就一个一个过。第一轮就是把这50个人的资料全部再看一遍,结合自己在现场的观感。每个评委实际上心里都有一个他的名单,所以评委觉得好的艺术家,他也会讲为什么觉得好。我们在第一轮就把50个人的资料全部看完了,之后我们评委就开始写下对他们的评审意见。因为我们要选出2个评委会大奖,还有5个评委推荐的评委选择奖,所以我们每个人就写了5个名字。
我们之所以要来做这个评委,我想第一个理由就是这个奖项毕竟是有奖金的,有差旅的,它是能够帮助到艺术家的。它更有点儿像是奖学金这样一种效果,而不是我们中一个大奖的这种效果,这是第一点。第二,对我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其实倒不是说谁得了奖,而是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看到50位青年艺术家的东西,你也能听到其他同行们怎样看待这些人。这对于我们自己的工作是有帮助的,基本上每年能有一个这样的工作,我们就对能对国内年轻艺术家有一个基本面貌的了解。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人愿意出来做评委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做评委其实真的不是在评价别人,实际上也是我们自己去学习的一个过程。
(为方便阅读,下文皮力简称“Q”,“凤凰艺术”简称“A”)
Q:我们注意到你这几天在新闻发布会、开幕式,以及颁奖典礼中的发言,你经常说当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地域集中的特点,你说过在三亚举办这样的活动有去中心化的意义,是吗?
A:对,这基本上是2007、2008年以来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现象,我们以前谈到中国艺术品的时候,不管是说创作、市场,我们谈的都是北京。实际上你看这几年,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是从什么开始起来的。上海有它特殊的历史,但是你仔细再看看的话,过去几年很多新的中心开始出来了。包括传统的,像成都和重庆作为一个创作中心之外,成都现在的展览功能也开始起来了,南京、广州、三亚,我想这类地方会有一个慢慢起来过程。这个是很好的态势,东西都往一个地方涌,多一些中心之后,它就能够带动起本地艺术家的一些创作。
三亚是比较特殊的地方,有点像我们英语里面说的“飞地”,艺术家是空降到这个地方来的。目前三亚艺术季的创作实际上跟这个地方的人文是缺乏固定联系的,但做到第二季和第三季已经有变化。我想应该慢慢来吧,做几年,可能很多东西就会出来,包括与本地的这些艺术家的互动,对本地艺术活动的推动这样一些事。
“华宇青年奖”的评审机制基本和国际接轨
Q:那这一次有没有海南的艺术家得奖?
A:有一位,黄学斌,没有得奖,但入围了。
Q:三亚艺术季已经做了三届,华宇青年奖也已经做了两届,第一届和第二届的展览的风格区别挺大的,包括评委班组也都换了,这是不是因为主办方在追求评选的多元化、多样性?
A:这我不是很了解,你可能要问艺术季总策划人赵屹松。我以前也做过别的奖项,比如我做过CCAA的奖。其实CCAA第一年、第二年在评奖规则上都有一个要去试探的过程。至于评委方面,如果想维持一个恒定的话,可以学习国外有的奖项每届部分更换评委的做法。我觉得这样可以维持这个奖的学术延续性,保持它的DNA,当然这个得看主办方了。
Q:作为著名的国际策展人,你觉得“华宇青年奖”的评审机制跟国际接轨吗?
A:我觉得基本上是接轨的,通过提名、初审、终审的流程。如果我们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它还存在一点点小小的悖论。现在的入选人有50位,有人说可不可以把这50个人的名单再缩小,缩到10个人,缩到20个人,让一个人能多拿出几件作品,比如3-10件作品。但是因为三亚这个地方比较偏远,如果真的缩小到10-20个人之后,来的人少就不会很热闹。我觉得50人在这个地方还是可以有一些交流和交往的,所以我也不知道他们接下去会怎么样考虑这件事。怎么样才能够让艺术家们充分来做这些作品,这还是很需要考虑的。
如今谈社会介入和社会关怀主题的作品多,但动感情的少
Q:对于刚揭晓的2014“第三届三亚艺术季暨第二届华宇青年奖”获奖名单,我们也很想听一听你对这几位获奖艺术家你的看法。
A:作为评委会主席,我只是觉得我的工作是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公正性和公平性。从选择艺术奖来说,这种评委选择奖,我有时候还是比较喜欢听艺术家的意见,所以三个艺术家评委在这里面是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理解的话,我觉得胡为一比较好的是作品做的很干净,没有那种拖泥带水的感觉,很简洁。比如吴超的作品,那个推荐词是我写的,我觉得特别是她把两个看似无法连接在一起的事连接到了一起,一件作品是用超现实的多屏幕叙事,另一件作品是社会关怀这类的东西,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如今谈社会介入和社会关怀主题的作品也是蛮多的,但像这样动感情的,而不是纯表演的社会介入,我觉得还是比较少的。至于其他的,比如评委选择奖里的叶甫纳是我投的,我觉得她的这种身体跟历史发生关系的作品是不错的。其他的艺术家像王海洋,我也觉得都是很不错的艺术家。
Q:我们觉得80后,90后这一代青年艺术家赶上了好时代,其实他们的成长有点儿像在温室中长大的这种,包括类似于“华宇青年奖”这种奖励机制等,你觉得这种优越的环境对于艺术创作本身而言,到底好还是不好呢?青年艺术家的成功之路与前辈们有何不同?是否更依赖于市场?
A:从我们目前这个奖项来看,我觉得依赖于市场的现象还不明显。中国的问题其实就是不够多元化,在国外有基金会,有非盈利空间,有媒体等,每一个这种空间都会有自己喜欢或鼓励的艺术家。中国好像一有什么事,这个事情就变的特别大,比如说画廊,比如说这样的一些奖。我觉得像我们这个分析倒不是要做一个道德上的判断或是一个动机上的判断,我们是要考虑怎么样尽量营造一些很多元的环境。你看今年有CCAA,今年还有三亚华宇青年奖。我觉得这样一个多元的环境就都已经出来了,所以也不要太担心。但是这个最后跟市场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这些旁人都说不了话,这是艺术家自己要去把握。市场永远在那儿,那儿也有很坚守的艺术家,也有很商业的艺术家,所以这些情况都会有的。
要到30多岁才能判断他是否决定要做一个艺术家
Q:三亚“华宇青年奖”主要聚焦于35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创作群体,主要是关注80后、90后的艺术家们,以十年一代来划分艺术家群体,你觉得这种代际划分有什么现实意义?
A:其实没有,也没法再年轻了。因为我们刚才讲过,一个人22岁大学毕业,读到研究生就25了,所以要到30多岁,我们才能看出他是不是真的决定要做一个艺术家,我们才能看出他的创作的基本面貌来,这跟商业画廊很不一样,商业画廊就是拔新苗子,尽量一毕业就去拔。但是我们来评选艺术家的话,我们可能要在一个时间段之内才能看出一个相应的关系。等他们过了40岁,结婚、生孩子,又是另外一个生存的状态了。我想我觉得35岁到40岁是一个惯例,我们谈论年轻艺术家要在个层面上谈,40岁以下,35岁以上。
中国还缺乏像基金会这样的机制
Q:您觉得目前在中国当代艺术界评审机制或者体系里面比较缺乏多样化的变化,除此之外之外,还缺少哪些东西?
A:我觉得是缺少的是除了商业画廊这个系统之外的一个生态链,比如说在国外我们说一个艺术家他毕业了,毕业之后他得了一些奖,他能申请到居留,他能够有工作室去做作品,然后申请到基金会的钱。如果拿奖,他可以大概在毕业之后10年到10几年内不依赖于商业销售,他能够活下来。那么在国内其实我们会给一个奖,给完奖之后,很快青年艺术家的一部分发展是被商业画廊给拿走了。如果我们还缺乏像基金会这样的机制,缺乏好的项目,这样艺术家就不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能够延续他原来的创造风格。但是我们中国现在这种项目也比较少,所以很多艺术家得了奖后很快就被商业化了,但不是说商业化就不好,但他肯定是要有一些妥协的东西在里边。
Q:像这次三亚“华宇青年奖”有很多年轻艺术家,来这儿之前互相并不认识,和他们聊天感觉很轻松,给我的感觉其实挺像是一个类似于艺术院校的同学聚会。
A:对,所以我觉得像三亚,来了有五、六十个人,加上批评家、策划人等,实际上差不多七八十个人在这个地方。大家也要待上两三天,如果明年举办的话,其实是可以晚上做一些讲座,大家互相交流一下,放一下幻灯、作品,知道对方在干嘛,有一个机会交流,这样做会更完整。我觉得通过这个展览和评选确实能够回顾一下过去一两年内国内青年艺术家的面貌,以此为平台,我们能够更多了解一下年轻艺术家的这些状况还是挺重要的。
(凤凰艺术 Gege、张腾文、卢王飞 海南三亚报道 责任编辑Sam)
转载自凤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