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 #媒体# (凤凰艺术|潮汐有声)鲍栋:“先锋性”也是对未知的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
【凤凰艺术独家报道】“第三届三亚艺术季暨第二届华宇青年奖”的颁奖典礼已经结束,展览还将持续至2015年3月20日。然而在评审过程中,专业的评委阵容,50位入围艺术家100件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多元视角,依然还在“凤凰艺术”星人的脑海中反复循环。“凤凰艺术”不仅对5位审评委(皮力、田霏宇、徐累、张培力、吕胜中)做了专访,还对参与海选的6位初选评委(鲍栋、付晓东、戴卓群、康学儒、李峰、孙冬冬)也一一进行了访问。通过他们的慧眼,我们将看到更多的优秀青年艺术家和好作品,以下为您推出初选评审、策展人鲍栋的对话实录。
(图注1:2014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的初选评审鲍栋)
凤凰艺术:鲍栋,你好!作为今年“华宇青年奖”的初选评委,首先很想听你谈一下这次初选评审的过程。听说在这次评选中首创了评委否决票这一机制,是吗?
鲍栋:首先我不能确定“否决票”是不是真的使用了,开始我们建议主办方采用这个方式来解决,但也有可能会产生僵局。因为最后是由5个终审评委,每个评委选出两个人进入最后的终审讨论,有可能每个人选出的结果都不交叉,产生了10个最后进入终评的这个情况,那么怎么协商呢?
可能不是每个人都会同时喜欢一个人,或者说不是大多数人同时喜欢一件作品,却很可能会有大多数人都很讨厌一个作品。 当然这是一种民主的执行方式,它不仅要表达你喜欢什么,还要表达你反对什么。
(为方便您的阅读,下文中“凤凰艺术”简称为“Q”,鲍栋简称为“A”)
Q:之前采访的几位初评评委好象没有很仔细介绍这次评选的流程,所以很想听你谈谈,好吗?
A:终审的过程我并不知道,我没有参与这个过程,就我所参与的初评的过程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先收到了大概200个提名资料。然后从这个接近200个资料中选出来接近50个,也有可能多一点。最后根据这个综合投票名单,有得5票的,有得6票的。我们6个进行初评后,5票、4票也过了,最后正好是3票,包括3票以上的正好是50个人。没有任何的复选,得出的是非常干脆的一个结果。
Q:昨天的2014“华宇青年奖”得奖结果宣布后,你觉得跟你开始预料的有什么差距吗?
A:刚开始我们没有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觉得最后这50个入围者或者说100件入围作品,都已经是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并且都是有一定认知度的艺术家了。在这个年龄段上,我觉得也并不意外,是非常正常的一个结果。
而且昨天评审主席皮力已经把一些规则、倾向性以及要排除什么东西说得非常清楚了。我觉得在他的表述下,最后一个获奖的不管是大奖还是评委奖,都让人觉得是遵守规则的结果。我觉得这就是“华宇青年奖”的特点。
Q:你策划过不少很有影响力的青年艺术家展,一直以来也非常关注80、90后的这些艺术家。想知道你是怎么看待这一代年轻艺术家群体的生存状态、知识结构、学术背景、创作状态及艺术风格等?
A:我也没有刻意的去关注,因为本身年纪接近,自然就会更熟悉。 更熟悉就会对他们的创作生态情况了解更深入、更贴近嘛,然后加上别的工作原因,自然而然就会觉得好象我专门关注这些人,实际上只是因为年纪接近。
首先我不认为他们这代人有一个整体的艺术风格、艺术观念。我觉得艺术观念已经下放到每一个人身上去了,每个人都不一样。再加上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把它定义为80后、90后、70后,这些概念有时候忽视了他们在艺术上更复杂的特性。比如说每个艺术家有不同的传统。可能国美(中国美术学院)有新媒体的传统,有张培力这些老师的影响,自然就不一样。可能川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更多,央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包括雕塑系的学生更多。这个大家都知道,但不能说每个艺术家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小传统。
再加上,其实中国社会是不断分化的,连艺术家之间也是分阶层的。比如有的艺术家作品更加草根化,用今天的词,更加屌丝化。有些艺术家,可能就非常的国际范,甚至高中就去国外读书了,完全是不一样的。年轻人内部的差异比年龄的差异更大,我不觉得有一个整体的。当然了,他们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有那么多青年的奖项、关注他们的画廊、收藏他们的收藏家很多。如今各种条件比前面几代要好,同时也是压力。比如你问一个美院学生,他们也存在着焦虑。他们现在有找工作的焦虑,如果不尽快让今天这种画廊市场的系统接纳,成为一个职业艺术家,成为可以靠艺术养活自己的人,他们面对的压力可能比前面几代人更大。所以,这既是一种很好的条件,同时也是一种压力,是双重的。
Q:你怎么理解今年“三亚艺术季暨华宇青年奖”的主题“潮汐间”?在展览的官方资料里强调关注的“先锋性”又是指什么?
A:“潮汐”,我是这么理解的,这个词和“华宇青年奖”关注年轻艺术家的定位有关。
“潮”和“汐”是海洋学的一个术语,在最高的潮和最低的潮之间的地带,不断有冲刷,但永远又不会淹着水,那个地方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生活在此的生物、植被,它不通陆地也不通海洋,是一个交汇处,这个地方就很像年轻艺术家他们的状态。
他们还没有完全变成职业的年轻艺术家,同时他们又在往这方向走。更确切的说一波一波之后谁也不知道到底会留下来谁,这样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事情。
另一方面“潮汐间”又呈现出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所以我觉得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正是“华宇青年奖”所要做的事情,像是不断的对未知性、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注。说到华宇奖所关注的“先锋性”,从这个点理解是可以的。但我觉得“先锋性”的定义是各式各样的,并不是作品多么的具有批判性才叫先锋性。保持一种感性状态的敏感,其实也是一种“先锋性”。“先锋性”这个词几乎被定义为社会批判意义上的先锋了,实际它可能是对未知的一种不断去开放、接纳的态度。
这次评奖以及展览的情况,基本上是把国内还没有被被画廊定义的、有活力的、年轻的、艺术家的整体状况呈现出来了。
了解更多关于华宇青年奖请登录凤凰艺术官方网站首页
http://art.ifeng.com/或登录专题地址
http://art.ifeng.com/sanya/index.html
(凤凰艺术 Gege、张腾文、卢王飞 三亚报道 责编伯牙)
转自凤凰艺术